当前位置: 首页 » 综合资讯 » 经济与消费 » 正文

“五一”消费开始复苏 报复性消费何时来?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0-05-06  来源:中国经济网  
核心提示:020年,人们迎来了2008年以来最长的“五一”假期。连休五天、多地降低疫情防控等级……这次假期承载了不少线下商家消费复苏的期待。不过,假期结束,从餐饮、旅游、百货等线下行业的普遍反映看,处于疫情防控之下的线下消费仍处于回暖复苏阶段,一直被期待的报复性消费尚未出现。
  2020年,人们迎来了2008年以来最长的“五一”假期。连休五天、多地降低疫情防控等级……这次假期承载了不少线下商家消费复苏的期待。不过,假期结束,从餐饮、旅游、百货等线下行业的普遍反映看,处于疫情防控之下的线下消费仍处于回暖复苏阶段,一直被期待的报复性消费尚未出现。

  雁栖湖是京郊怀柔的著名景区,近年来,APEC会议、一带一路峰会等国际高规格会议在雁栖湖畔举办,更是让景区热度攀升。但今年“五一”,景区的接待人群较往年“五一”仍下降不少。“五一”假期首日,景区接待人数5000余人,不到往年三分之一。“出于疫情防控考虑,景区采取了网上预约方式限流。此外,市民对于外出旅游仍持有谨慎态度。”谈到景区客流远不如往年,怀柔区旅游局相关负责人分析。

  这种情况同样出现在民宿行业。赶在“五一”长假之前的最后几天,怀柔区不少民宿主才收到了解禁通知。“因为怕不能接待,所以一直没有把院子挂到网上接受预订,接到通知后再挂网有点来不及,‘五一’假期还是空了两天没有租出去,价格也比往年低了。”怀柔一位民宿老板告诉记者。这位老板同时还在村里经营一家主打精品农家菜的餐饮店,“五一”假期客流同样远不如往年。“往年到了午饭时间会排队,今年却还有大量空桌。”

  根据文旅部数据,今年5月1日至5日,全国共计接待国内游客1.15亿人次,实现国内旅游收入475.6亿元。旅游业正在回暖复苏,但相比2019年,四天假期实现收入1176.7亿元,尚有较大差距。

  如果说旅游业是在这次假期刚刚迎来复苏,那么,更早复工的线下餐饮虽然人气逐步恢复,但也没有在五一迎来报复性消费。一些餐饮企业表示,“五一”假期基本恢复到了平时周末的水平,但比起往年小长假,还是相差不少。在中国饭店协会研究院的调查中,收集了204份问卷,涉及全国多地5451家门店,超九成餐饮企业客流量较去年下降了一半,营业额不足去年同期一半。

  由于眼下疫情防控仍不能放松,线下旅游、餐饮、百货等仍采取限流措施,加上人们对于出行的谨慎态度,成为了“五一”消费仍未完全复苏的主因。那么,从疫情开始就一直被多次提到的报复性消费究竟是否会来?何时会来?一些专家对此提出观点。

  在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助理、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范志勇看来,已出炉的3月份消费数据表明,在被疫情“禁足”了近两个月之后,热议中的消费反弹并未如约而至。他认为,大规模补偿性消费之所以难以出现,主要面临消费群体的收入、时间、消费心理和商户供给能力等约束。

  范志勇分析,首先,疫情期间很多行业停工停产,相关从业人员收入减少,限制了消费回补。同时,疫情结束后人们返回工作岗位,补偿性消费需要额外的时间投入,闲暇不足也会约束补偿性消费。此外,疫情尚未完全消失也对线下人流较大的服务消费带来持续性的抑制作用。针对餐饮消费方面,食品价格相对疫情暴发之前出现较大幅度的上升,成为抑制消费的重要因素。

  那么如何有效刺激消费?范志勇认为,由于消费自主回补有限,刺激消费驱动内需就成为对冲疫情冲击的政策选项之一。刺激消费的途径主要有两个,一是提高消费能力,二是增强消费意愿。由于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同步下滑,刺激消费往往需要定向补贴,提高消费意愿。自3月份以来,全国已经有40多个城市陆续推出消费券,发挥财政资金在消费需求方面的拉动作用。“五一”期间,据不完全统计,全国至少68成投放了数十亿消费券助。

 
 
[ 综合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