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综合资讯 » 经济与消费 » 正文

让“品质革命”引领“中国制造”迈向“精品制造”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6-06-01  
核心提示:新华社北京5月30日电(记者张辛欣)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印发《关于开展消费品工业三品专项行动营造良好市场环境的若干意见》,部署

新华社北京5月30日电(记者 张辛欣)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印发《关于开展消费品工业“三品”专项行动营造良好市场环境的若干意见》,部署开展消费品工业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三品”专项行动。业内专家认为,此次意见出台,将推动“中国制造”进行一场“品质革命”,以品质倒逼产业转型,更好满足和创造消费需求,推进“中国制造”加快走向“精品制造”。

如果说在高技术和高附加值产品上仍不具备充分的优势,那么近年来,大批中国游客去国外抢购智能马桶盖、电饭煲等日用品,再次让“中国制造”陷入尴尬境地。

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居民出境游超过1.2亿人次,境外消费达到1.5万亿元人民币,其中至少一半用于购物,购买的商品从以往的高档奢侈品转向性价比高的日用消费品。

是国内产品多样性不够,还是生产技术不过硬?工信部资料显示,我国已形成了完备的工业体系和产业配套能力。在联合国公布的500余种主要工业产品中,有220多种产量位居世界第一。但在关键核心技术,哪怕是产品质量和可靠性水平等方面,仍与世界制造强国有明显差距。一方面是产品难以满足有效需求;另一方面则是产业存在着大量同质化和产能过剩。

中国服装协会常务副会长陈大鹏说,目前,我国消费需求正经历从量的满足向质的提升、从有形产品需求向服务消费需求、从排浪式消费向个性化消费转变。未来的消费潜力植根于消费结构调整和升级上。无论是促进海外消费回流,开拓潜在市场,还是推进产业转型升级,都要求“中国制造”提升品质、丰富品种、树立品牌,改掉产品质量和性能欠佳的“硬伤”。

推进“品质革命”,要靠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匠心’首先体现在对品质的专注,对质量的‘吹毛求疵’。”工信部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中心主任龚晓峰说,一些企业只顾眼前利益,以牺牲质量降低成本而追求利润最大化,表面上看是“占了便宜”,终将丧失消费者的信任和市场的认可,自掘坟墓。

坚持对技术和质量的完美追求,把最基础的工作做到最精,才会赋予产品长久的生命力。

在服装业不少企业转向资本运作的时候,国内女装品牌ICICLE之禾却依旧坚持一件事——把衣服做好。坚持研制最舒适亲肤的面料,坚持设计最贴合体型的服装。“专注产品本身顾客不一定看得见,但之禾看得见,时间也看得见。”ICICLE之禾创始人叶寿增告诉记者,尽管业态不断更迭,他对做好产品的坚持仍不改。不久前,之禾在巴黎建立研发设计中心,聘请来自世界顶级品牌的版师、设计师等,为国内市场设计并推出新产品。

质量是建设制造强国的生命线。意见提出,到2020年,消费品品质明显提升,中高端消费品比重增加,品牌附加值、市场影响力和消费者认可度不断提高。消费品质量标准、计量、检验检测、认证认可体系逐步与国际接轨。

工信部部长苗圩说,工信部正在抓紧组织实施改善消费品供给专项行动,加快国内质量安全标准与国际标准并轨,建立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和商品质量惩罚性赔偿制度,倒逼企业提升产品质量。

推进“品质革命”,突破点在不断创新。业内专家指出,当前,企业面临经营环境鱼龙混杂等问题,难以将重心放在产品研发上。商业终端成本高、恶性竞争激烈等,使得不少企业只顾“低头赚钱”,忽视价值创造。

“从市场着手,在产品开发、外观设计、产品包装、市场营销等方面加强创新,丰富和细化消费品种类,方能锁定‘有效需求’,适应和引领消费升级趋势。”陈大鹏说。

对此,意见提出提高创意设计水平,增加中高端消费品供给等。到2020年,创新能力明显增强。重点消费品行业智能制造、绿色制造、服务型制造、“互联网+”协同制造取得积极进展。大中型企业研发强度年均增长10%以上。

推进“品质革命”,最终要打造品牌效应。

目前,我国出口的商品中90%以上是贴牌产品。品牌缺失导致中国企业只能处在全球产业链低端,辛辛苦苦“为人做嫁衣”。“中国制造”必须要有自己的名牌,去抢占未来市场和产业竞争制高点。

苗圩表示,工信部将鼓励企业在“创品牌”上做足文章,实施品牌战略,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名牌产品,不断提高产品附加值和竞争力。

 
 
[ 综合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