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交易中,强买强卖的现象不少见,但商家强不卖却挺稀罕。不但强不卖,上海一家房地产企业更是不惜与消费者鱼死网破为将售出的房屋收回,并与消费者“拗断”,制作了“证据”自爆违法。李明华和谢林伟夫妇短短3个月的买房经历恰恰证明了,上海住宅限购令下资金逐渐涌向“商用房”的现状。这幢建筑真“压红线”了吗?消费者诉至法院要求继续履行合同...
首付501万签下预售合同
李明华和丈夫谢林伟在建筑领域颇有些造诣。两人一个搞规划,一个弄设计,配合默契。眼看即将步入中年,“北漂”二十多年的夫妻俩思乡之情越来越浓。去年12月17日,一条房产短信让他们决定将返回故里的念头付诸行动。
“5880元/平方米,名企公馆,松江新桥独栋办公楼,1000~1500平方米独立产权,赠电梯+车位+景观露台。开发商:上海万居德实业有限公司。”李明华拿出手机给记者看。“就是从这条短信起,我们夫妻开始了三个月心力交瘁的日子。”短信中诱人的广告词,每一句都正中夫妻俩的下怀,李明华立刻打电话给售楼处,约定第二天看房。
夫妇俩到了售楼处,经过销售员一番介绍,觉得小独栋的厂房办公楼,价格不高而且环境很好,非常适合小企业发展,于是马上决定购房。挑选后,夫妇俩选择10号楼,5层楼面,房屋面积总共1600多个平方。“这栋楼是楼盘的景观房,紧邻小河,视野开阔,采光也好,房价也能接受,6000元/平方米。”
能在上海寸土寸金的土地中,买到单价6000元的房子,李明华很开心。据她估算,这套房子总价大约为1000万,考虑到家中没有足够存款,夫妇俩立刻前往北京,把自住的一套房屋急售套现,破釜沉舟回上海发展。10天后,夫妇俩在名企公馆的售楼处签订了《商品房定金协议》,支付10万元定金,并约定2011年01月05日正式签约。
今年1月5日,李明华到售楼处签订《上海市商品房预售合同》,并将491万元的银行本票解入名企公馆的预售款监管账户。连同已经支付的10万元定金,完成501万元的首期付款。当日15时32分17秒完成了合同签订,合同生效。“
付了钱后,夫妻俩开始着手规划他们的新公司,摩拳擦掌打算大干一番。可没想到数周后情况突变。李明华接到名企公馆售楼处工作人员杨女士的来电,要求她尽快赶到售楼处,有些情况要商谈。李明华去后,杨女士提出他们购买的10号楼土地有问题,碰到建筑“红线”(注:红线是指有关法规或详细规划确定的建筑物、构筑物基底位置的控制线。任何临街建筑物或构筑物不得超过建筑红线),因此今后不能办理产权证,所以要求李明华同意解除合同,而名企公馆将支付1%的违约金。
不愿吃哑巴亏告开发商
突来的转变让夫妻俩一度抓狂,但平下心来想一想,这事似乎有些猫腻。“可能外行人就会被开发商几句话给糊弄过去,但我们是吃这行饭的。就算你开发商一定要给自己硬按一个违法的帽子,也得相关部门来认定。”可从头至尾,李明华夫妇俩没看到一张相关部门的处罚通知书。在和开发商交涉后,他们更从杨女士处得知小区内“压红线”有20多栋之多。“这些房子大多与我们的房子处在同一水平线,都是河道的景观房。”
照理那么多房子违约了,业主之间肯定暗流涌动,一场与开发商的群体纠纷不可避免。可李明华夫妇却发现,小区内依旧“歌舞升平”。“房照卖楼照租,工人照装修。其中也包括20栋压线房屋。”李明华一打听,除了他们家,其余业主无人接到开发商的解约通知。
夫妇俩不愿吞下这哑巴亏,将开放商上海万居德实业有限公司告上松江法院,要求开发商继续履行卖房合同。而接到诉状后不久,违约在先的开发商也将身为业主的李明华告上了法院。由于两案基于一个事实,松江法院昨天决定一同审理。
>>>庭审现场
“压红线”一说引发激辩
在本案的审理中,万居德公司给出的理由似乎很“硬”,他不但强调自己违约实属情非得已,更言辞凿凿地说,因为违法压“红线”在先,更为了维护购房业主的利益,减少业主的损失,所以才无奈解约。而自始至终开发商用来证明自己违法的证据只有一张上海某测绘单位制作的《房屋土地权属调查报告》。
这张调查报告在李明华夫妇俩的代理律师浦志强看来,有很多疑点值得推敲。“测绘单位不是规划房地部门,他们的报告不能证明房屋违规。此外,这张报告是由开发商委托制作,制作内容是房屋面积测算报告与是否压‘红线’无关,证明力度又大打折扣。”
从这则报告的制作时间上是2010年4月份,早于李明华夫妇购房,“既然明知房屋已经违法压线,为何继续出售,知法犯法罪加一等。”浦志强说。
而一栋房屋假使压“红线”,正常的处罚流程是由规划土地部门送达违法用地通知书,后作出行政处罚通知书,后由执法机关强制执行。“压了红线,就说明房屋是违章建筑,不仅仅是拿不到产权证,更是该被责令开除,可在本案中,这些步骤一步都未见。”浦志强认为:这恰恰证明“违规压线,需要解约”都是子虚乌有,这都是开发商自编自导自演的一出拙劣把戏。“根据我们从松江区规划剧调取的证据,名企公馆在开发过程中每一步都取得了相关部门的审核。更通过了松江区规划局的审批,取得了《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用地符合城市规划的要求。”
“解约”背后或有深层原因
购房到打官司,虽然短短不过两个月有余,但李明华所购买的名企公馆已身价倍增。让它奇货可居的原因就是今年年初各地纷纷推出的楼市“限购令”,收窄了资金涌向住宅市场的通道,资金开始寻求新的出口,像名企公馆这样的商用房,因不受限购令限制更是成了“香饽饽”。
今年年初,李明华夫妇俩是以6000元/平方米的价格买入的,参考名企公馆自身和周边行情,如今价格涨了50%。李明华告诉记者,2月中旬她曾和律师去名企公馆的售楼处问过价,并做了录音。“一位姓何的售楼小姐告诉我们,整个楼盘余房已经不多,仅剩的几套也多是联体的办公楼,价格约在7500左右。这剩下的房子与我购买的10号楼品质相去甚远,我的房子肯定单价更高。”
倘若如今“解约”,原先的购房款再次回到业主手中,而现在的房子回到开发商怀里,谁占了便宜?明眼人都能看得出来。
>>>新闻延伸
限购令下投资客转向商业地产
本报讯见习记者陈弋毫无疑问,史上最严厉的调控政策正在悄然改变着住宅市场的走向。在房产税和第三套暂停申购的“大刀”下,投资客的身影几乎绝迹,投资客又该何去何从?随着市场经济发展,诸如商铺、写字楼这类商业地产的需求量正在显著增加,在投资住宅“泡汤”后,投资客纷纷把目光投向了这块“有待开发”的地产市场。
房产税落地,第三套房限购,新一轮调控政策让很多投资客没了方向,市民瞿小姐就是其中之一。在新政后,尚有部分闲钱的瞿小姐总想再尝试一些投资。
瞿小姐表示,限购令和房产税让住宅市场陷入“冰点”,反观商业地产,却一片大好形势。“现在的‘明眼人’都会选择商铺和写字楼,商铺的价格已经在涨了,而写字楼的涨幅还处在‘蓄势待发’状态,此时投资时机大好。”
记者调查发现,本市众多知名房产中介纷纷加强了各自商铺与写字楼业务的拓展。